有人说,科技违背了优胜劣汰的法则,它拯救了太多理应被“淘汰”的人。而如果没有科技,全人类可能都是应被“淘汰”的弱者。近日,清华大学信息学院院长助理、长江学者任天令教授课题组在《自然·通讯》上发表题为《具有声音感知能力的智能石墨烯人工喉》的研究论文,令人再次感叹科技不可思议的魅力。
霍金曾说:“医药没有治愈我的疾病,所以我更依赖于科技。”因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霍金,数十年来肌肉逐渐萎缩无力,尤其在一度说话变得含糊不清时,如果能够听到现在石墨烯“人工喉”的消息,那会让这位大科学家多么开心,也许会增添更多他“点播”世界的醍醐灌顶之语。
“收发一体”柔性声学器件
石墨烯因2010年的诺贝尔奖而世界瞩目,大约十几年来,全球很多科研人员争相在研发中挖掘其更多的可能性。
“在研究中,我们想的是如何把它的潜质发挥出来,正如清华大学各科研团队的出发点,将所做的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优先解决社会迫切需求的问题。我的团队侧重关注健康层面,以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任天令对记者说。
他说,比如麦克风,只能感知人说话的声音;喇叭可以发出声音,不过是单向的。就是人的喉咙也仅能发出声音而无法感知声音,很难有一个声学信息系统,既能够感知声音或一些信息,同时还能发出声音。一般的声学器件或信息系统功能单一、有所限制,通常工作在可听域(20Hz—20kHz)的传统发声与收声器件是分立器件,单器件无法同时实现发声与收声。此外,传统声学器件基于硬的材质,非柔性,不适于作为可穿戴设备使用。
也就是说,如果能有一种材料可以兼顾三种功能:感知声音、发出声音,以及具有柔性,那么就可以形成理想的“收发一体”的集成声学器件,实现柔性电子信息系统。而在实验室,研究人员惊异地发现石墨烯这种材料可以满足需求。
任天令介绍说,将少数几个单层的石墨烯薄膜叠加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定的结构,可使其比单层石墨烯有更加丰富的性能表现。在研究中,基于石墨烯的热声效应发射声音,并利用石墨烯微结构的压阻效应来接收声音,巧妙达到单器件声音收发同体效果。
具体操作是,采用独特的激光直写技术工艺,制备出多孔的石墨烯材料,一方面,其具有高热导率和低热容率,通过热声效应发出100Hz—40kHz的宽频谱声音;另一方面,石墨烯多孔微结构材料对压力极为敏感,能够感知喉咙发声时的微弱振动,通过压阻效应接收声音信号,从而实现单器件声音收发一体化集成。
有助于聋哑人“开口说话”余下全文
来源:医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