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大田石墨烯产业专题!
科技大田-石墨烯产业专题>>资讯>>政策资讯>>内容阅读
牡丹江市石墨烯产业 招商合作书

中国雪城牡丹江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辖绥芬河、宁安、海林、穆棱、东宁、林口6个县(市)和东安、西安、爱民、阳明4个城区,总面积4.0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82.2万人,是黑龙江省东南部区域中心城市、中俄地区友好合作示范城市和我国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是国家“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发展区域,在全国沿边开放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与其他地区相比,牡丹江市具有六大特色。

——区位特色。牡丹江市沿边近海、区位优势明显,地处中、俄、日、韩、朝、蒙等国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区域,是中东铁路的起点,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远东枢纽乌苏里斯克(双城子)比邻而居,是我国陆路距离俄远东地区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最近的地级城市。与俄罗斯毗邻边境线长达211公里,拥有绥芬河边境经济合作区和绥波、东波两个互市贸易区,拥有公路、铁路、航空等4个国家一类口岸,年过货能力1200万吨、过客能力250万人次,2016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860.4万人,同比增长25.4%,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21.8亿元,同比增长30.7%。已开通由绥芬河、东宁口岸经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直达我国南方及日本、韩国、朝鲜、欧洲和北美各港口的陆海联运大通道,是黑龙江省和我国东北地区通向东北亚、走向世界的新的出海通道。境内铁路线总长918公里,滨绥、图佳铁路线在牡丹江市纵横交汇,绥满铁路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东西相连,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交通枢纽。境内G10、G11国道是黑龙江省东出符拉迪沃斯托克、南下图们江出海口的交通干线,东宁、绥芬河公路跨境延伸至俄罗斯腹地,省级以上公路里程约2500公里。拥有黑龙江省第二大国际航空港,已先后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韩国首尔、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等国内外航线二十多条。

——生态特色。牡丹江市地处长白山脉北部,牡丹江水自南向北纵贯全境,全市平均海拔230米,生态优良、空气清新,年平均pm2.5低于50,是“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市区距离日本海的直线距离228公里,日本海的暖湿气流与后贝加尔湖的冷空气共同滋养着这片土地,构成了牡丹江海洋气候和大陆气候交织的独特气候,空气湿润,植物茂盛,冬天寒而不冷,夏天热而不酷。牡丹江市共有6677条河流,湖泊、库塘823个,水域流经之地没有重化工业的影响,水资源不仅丰富而且水质好无污染,素有“塞外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2.3%,辖区内有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有世界第一大的高山堰塞湖—镜泊湖,富氧离子含量平均在6000左右,最高的地方达到一万多个。牡丹江市位于北纬43°24′-45°59′、东经128°02′ -131°18′,可用黑土耕地面积超过65万公顷,全年无霜期近150天,积温超2500小时,农业种植绿色、有机、环保,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具有国际最佳的生态绿色农业生产条件。

——资源特色。牡丹江市旅游资源突出,是国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辖区内拥有镜泊湖、中国雪乡、渤海国遗址、火山口地下森林等景区景点450多处,形成了湖、林、雪、边、俗、特、红等七大旅游特色,是夏季避暑纳凉、冬季赏玩冰雪的旅游度假胜地,是赴俄罗斯跨境旅游的中转站。牡丹江市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最大的木材集散地之一。辖区内森林活立木蓄积量达2.2亿立方米,年采伐量100万立方米左右,每年可从俄罗斯进口木材超过800万立方米以上,地板产量约占全国木地板总产量的5%,是“中国国际木业之都”和“中国新兴地板之都”。牡丹江市被誉为“天然基因库”,区域内拥有蘑菇、木耳、松茸、蕨菜、薇菜、刺老芽等被视为“山珍”、“天然无污染绿色食品” 的林下资源80余种,年蕴藏量超40万吨。红松籽、榛子、山核桃、山葡萄、刺玫果等可开发利用的山野果有l5种,年蕴藏量l5万吨。辖区内拥有48科256种鸟类资源,有东北虎、梅花鹿、狍子、黑熊、野猪、狐狸等18科53种珍稀野生动物,是亚洲乃至世界最大的黑熊和东北虎养殖基地。牡丹江市矿产资源富集,已发现矿产资源78种,原煤、大理石、油页岩、硅矿石等可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就达31种,原煤已探明储量 5.4 亿吨,潜在煤炭资源量 10.6 亿吨;大理石储量7.6亿吨,占全省储量的44.8%;花岗岩储量4亿吨;珍珠岩储量6500万吨;油页岩储量1.2亿吨;硅矿石储量超过1000万吨。

——开放特色。牡丹江市是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对俄罗斯开放先导区,是全国对俄经贸合作第一大市,对俄进出口总额占全国对俄贸易额的10%,出口的轻纺、果蔬等产品在俄罗斯远东市场占有率超过60%。在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哈巴罗夫斯克等地已建立35个境外市场,年销售额超过200亿元,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对俄出口商品营销网络。全市从事对俄经贸企业近800家,辟建了规划面积达22.4平方公里的3个国家级和3.42平方公里的3个省级境外园区,境外农业达到414万亩,是我国沿边地区境内外产业联动规模最大的地区之一,数千名职业经理人活跃在对俄经贸领域,精通俄语专业技术人才近万人。是全国最早与俄罗斯开展人文交流的城市,与哈巴罗夫斯克市、符拉迪沃斯托克市、乌苏里斯克市建立了市长会晤机制与部门互访机制,与符拉迪沃斯托克市、乌苏里斯克市确立了友好城市关系和经贸合作城市关系。与符拉迪沃斯托克远东国立技术大学等20余家科研院所建立广泛合作,与符拉迪沃斯托克国立医科大学开展多个专业合作办学,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在旅游、会展、合作办学、医疗服务、文化体育交流等方面形成扎实的合作基础。

——产业特色。牡丹江市产业基础较好,是中国十佳最具开发潜力城市和中国金融生态示范市。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45户,已形成装备制造、造纸、化工、能源、木业、食品加工等六大支柱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绿色有机食品、节能环保建材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国重要的汽车配套产业生产基地,拥有东北最大的轮胎生产企业和全国第四大汽车空调压缩机生产企业。是世界第三、全国最大的卷烟辅料生产基地和国内唯一的特种滤棒生产基地,造纸业年综合产能达到35万吨以上。是世界硬质材料之都,拥有世界最大的碳化硼生产厂家,生产和出口的绿碳化硅粉体材料居全国首位。是黑龙江省石油钻采配件生产基地,拥有152家石油配件生产企业。是中国绿色有机食品之都,响水大米、食用菌等绿色有机食品响誉国内外,拥有全国最大的黑木耳市场,食用菌产量约占全省的二分之一、全国的十分之一。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菜篮子”,对俄果菜出口占全省的70%。是黑龙江省区域消费中心,商贸业增加值占GDP总量的16.4%。是国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年接待人数超1860万人次,总收入近121.8亿元,居全省第二位。是全国首批、黑龙江省唯一的“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拥有哈牡绥东国际物流园区、宁安综合物流园区等七大物流、仓储专业园区和韵达、申通、圆通等十几家民营快递公司。

——发展特色。牡丹江市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十一五”以来,全市财政收入实现三年翻一番,GDP实现四年翻一番,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五年翻两番。2016年,牡丹江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32.1亿元,同比增长11%,增速全省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6%,增速全省第一。

牡丹江市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发展区域,是《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和《中国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规划》的先导区、支撑区和全国唯一的中俄地区友好合作示范城市,拥有2个国家级开发区和全国唯一的陆路综合保税区,享受国家支持沿边地区和重点经济园区发展产业的财税、金融、投资、外贸等相关优惠政策,政策洼地效用明显。

二、国家级牡丹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概况

国家级牡丹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省、市三级园区的综合体,是牡丹江市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平台。总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2016年GDP实现110.8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25.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5.2亿元,已成为拉动牡丹江市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平台功能完善。形成以各大商业银行、奥捕鹿奇跨境电商、高新技术产业孵化中心、会展中心、绿地总部标房、华晟物流等为代表的金融、信息、人才、物流、咨询、商务会展、工业地产、公共服务等服务入区项目的功能性平台。“一个中心、五个加速器”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可以承接各类电子商务、研发机构和研发型企业入驻。

政策环境灵活。制定了财政扶持、用地优先、收费优惠、金融支持等一系列投资政策,外来投资企业对现有相关产业有强大拉动作用或引来外地相关企业群的,采取一事一议,给予更优惠政策。

投资成本低廉。全市从事专业化产业生产工人20余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超30万人,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裕,用工成本低。电力总装机容量251万千瓦,年发电70亿度以上,年平均富余电量50%,电价低于南方城市电价水平。

配套设施完善。规划范围内各工业园区基本实现互联互通,初步构建起了“五横八纵”的路网格局。水、电、热、气等配套功能完善,基础建设标准达到“八通一平”。

投资服务高效。在全国率先实行入门审批“一表制”,建设审批“一图制”等审批模式,为投资者提供审批服务、执法管理、一口收费、社会服务、全方位监督集合而成的“五个平台一条线”服务模式。

三、石墨产业发展优势

牡丹江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毗邻俄罗斯远东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现已发现矿产 81种,其中非金属矿产48种,金属矿产27种,能源矿产4种,水气矿产2种,石墨是极具优势的矿产之一。

1、石墨资源储量巨大

截止目前,经勘察牡丹江市石墨矿物储量合计在4500万吨以上。主要分布集中在林口县和穆棱市区域内,矿石类型为晶质(鳞片状)石墨,品位在18-20%,属中等品位石墨。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石墨矿有三处:林口县西北楞经过三年勘察,勘察区域总面积41.24平方公里,共探明矿物储量3400万吨;林口县奎山乡勘察55.9平方公里,探明矿物储量592.16万吨;穆棱市光义石墨矿和寨山石墨矿,共探明储量299万吨。通过以往地质资料和近年来石墨资源勘察情况分析,我市仍具有较大探矿潜力。巨大的石墨储量为我市石墨产业发展打下坚实的资源保障。

2、后发优势明显 便于规划

牡丹江市石墨产业开发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只有一处石墨矿具备采矿权限,其他均为探矿权,未形成石墨资源开采散、乱无序的局面。

其中单体储量超过2400万吨的林口县西北楞矿区,估值超过700亿元,还未转让探矿权,有利于以市场化方式搭建石墨产业投资平台,有利于政府部门整合、统一规划、合理配置资源、集中资金投入石墨产业发展,具有极大的后发优势。

3、材料产业基础良好 材料产业技术工人具有一定规模

牡丹江市拥有中国碳化硼行业的领军企业——牡丹江金刚钻碳化硼有限公司;中国最早生产硬质合金和钨合金产品的企业——黑龙江北方工具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唯一的高压电瓷专业生产企业——牡丹江北方高压电瓷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新材料生产企业,为牡丹江新材料产业发展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牡丹江全市从事新材料产业生产技术人员具有一定规模,同时牡丹江拥有牡丹江师范学院、牡丹江大学、牡丹江技师学院等一批可培养材料科学相关专业的高校,为牡丹江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的保障。另外,省内哈工大、哈工程、哈理工、黑科技等工科高校材料科学研究基础雄厚,也可为牡丹江石墨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产业聚集效应明显

黑龙江省石墨储量占中国的52.71%,占世界的20%。年产石墨精粉40万吨。截至目前,黑龙江省有四个石墨产业园区:哈尔滨万鑫石墨谷科技产业园、鸡西恒山石墨产业园、鸡西麻山石墨产业园和鹤岗萝北云山石墨产业园。牡丹江西与哈尔滨接壤,东与鸡西市接壤,牡丹江市距哈尔滨市300公里,距鸡西市167公里,可辐射省内3个石墨产业园区;同时牡丹江地处鸡西柳毛、勃利佛岭、林口西北楞和奎山等大型矿区的核心位置,150公里以内石墨资源储量超过1亿吨,石墨精粉产量超过30万吨,占全国产量的50%,有利于打造石墨发展产业集群。

5、投资环境、政策机遇极佳

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石墨产业的发展,力争到2020年石墨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牡丹江市石墨资源开发利用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针对牡丹江石墨资源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省委书记王宪奎批示,要求牡丹江“要做大新字号”。2016年我省制定了《黑龙江省石墨烯产业三年专项行动计划(2016-2018)》出台了石墨产业相关鼓励和支持的政策。优先向已经在省内形成产能的精深加工龙头矿产企业配置资源,优先向我省拟引进的投资规模大、技术力量强、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大型矿业企业配置资源。

牡丹江将以最优的环境、最佳的服务、最大的诚意,期待与您的真诚合作,欢迎您来牡丹江参观考察、合作洽谈、共谋发展,携手开创美好的未来!


附件:

黑龙江省石墨烯产业三年专项

行动计划(2016—2018年)

省科技厅 省工信委

为加快推进我省“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抢占石墨烯产业创新链及价值链高端,培育一批石墨烯创新团队和优势企业,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突破,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专项行动计划。

一、总体目标

到2018年,培育10个创新团队,构建其相应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创新链及技术平台,筛选产业化前景明确的30个成果,培育和支持10家具有一定规模的石墨烯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突破10亿元,带动百亿产业链发展。

二、实现途径

面向石墨烯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培育创新团队,梳理成果,发展优势企业,搭建石墨烯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结合我省石墨资源优势,梳理适合我省发展的石墨烯产业链,以石墨烯终端产品为抓手倒逼石墨烯绿色制备,在我省形成从石墨—石墨烯—石墨烯终端产品的产业链闭环,借力资本市场和政府支持,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与服务链的有效融合,明晰石墨烯产业三年专项行动产业路线图(见附件1)。

发展创新团队:基于我省石墨烯产业创新积累,面向石墨烯产业协同创新与可持续发展需要,重点培育和支持10个石墨烯产业创新团队及优先发展方向,并构建其相应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创新链。

梳理高新技术成果:进一步梳理石墨烯产业各类创新成果,并对其技术成熟度以及市场发展潜力进行评估。据此筛选和引进一批能够尽快实现产业化的高新技术成果,并聚焦产业方向和进行产业发展的科学布局。

培育科技型企业:根据梳理的成果和培育的团队,加快推动技术成熟度较高的科研成果转化,优先鼓励和支持成果持有人参与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培育现代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上市公司和创投机构积极参与石墨烯企业投融资活动,并积极推动企业上市。

三、主要任务

(一)梳理石墨烯产业创新团队及成果。

1.筛选与培育10个创新团队。根据我省石墨烯产业“十三五”重点创新发展方向及其创新链,分期分批筛选并培育10个创新团队,突出团队带头人的领军作用,最大限度地吸引年轻骨干和创业人才,形成由“科学家+企业家”组成的创新创业团队,构建与石墨烯产业相适应的产业创新团队,并基于产业创新发展需要培育一批后备创新团队和创新创业人才,推动创新团队可持续发展(见附件2)。

2.筛选创新成果20项。在已梳理的各项成果中,对技术成熟度较高的石墨烯粉体制备、吸波型石墨烯复合材料、石墨烯散热片和石墨烯导电浆料,技术成熟度相对较高的大面积石墨烯薄膜、石墨烯吸附、超灵敏传感器、石墨烯电极和阻燃石墨烯复合材料,技术成熟度较低的石墨烯超级电容器、石墨烯超材料等创新成果进行技术分类及成熟度与市场潜力的进一步评估,并筛选出一批具有持续创新和产业化前景的成果。

3.引进高新技术成果10项。以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为重点,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积极引进重大创新性成果,努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引进国外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全力推动一批先进成果落地转化。

(二)推动科技成果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进程。

协调引导市(地)政府(行署)联动,吸引社会资本,搭建石墨烯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构建“团队+项目+公司”的产业模式,按照成果成熟度分层次梳理出重点产业化、孵化培育和技术攻关三类项目;搭建投融资平台,帮助企业完成天使基金、A轮融资;扶持具备产业化条件的企业,尽快完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装备样机研制与生产线建设工作。按照黑龙江省石墨烯产业三年专项行动计划组织实施方案(见附件3),加快推进相关工作。

1.重点产业化项目。

———石墨烯绿色制备项目。目前,以晶质石墨为原材料已经建立了1条年产100吨粉体(华升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和1条年产1000吨石墨烯浆料(哈尔滨万鑫石墨谷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同时,基于生物质年产100吨的石墨烯生产线也已经投产。项目以石墨烯下游用户为核心,重点突破石墨烯层数控制技术和稳定化生产技术。

———石墨烯散热项目。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科研优势,哈尔滨赫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石墨烯复合材料散热片的中试,产品已经在华为、中兴、AMD、索尼、联想、丰田等企业完成测试。石墨烯散热材料是一种基础材料,散热市场巨大。项目重点突破了石墨烯定向排布技术、高效率批量化生产技术和散热效率评价技术。

———石墨烯吸波项目。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国际独创成果,哈尔滨烯创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出了雷达全波段电磁隐身石墨烯复合材料,被称为吸波领域的颠覆性技术。项目重点突破了吸波型石墨烯复合材料的批量化制备技术和测试技术,加快推动产业化。

2.孵化培育项目。

———石墨烯吸附和过滤。目前我省有3个石墨烯吸附研究团队,已研制出了石墨烯海绵试验样品,其各项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柴油、煤油、植物油、汽油、重油都具有非常好的吸附性能,其吸油值为30-50g(油)/g(石墨烯海绵),价格低于同类产品,同时该产品在水处理方面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项目重点解决了低成本制备石墨烯海绵的难题,鼓励团队与水处理龙头企业合作,实现由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转化。

———石墨烯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石墨烯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锂电池和超级电容器两个方面。我省科研团队制备超级电容器用石墨烯电极材料的方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石墨烯在锂电池领域的研究水平已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具备了成果转化条件。项目重点突破了石墨烯在超级电容器和锂电池领域应用的批量化组装技术。

———石墨烯金属复合材料。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的石墨烯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和电学性能,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点突破了石墨烯金属复合材料的成型技术和后续加工技术。

———开发终端产品制造装备。为加快石墨烯产品的生产和推广应用,需要开发和研制一批终端产品的制造设备,主要包括单套样机、非标新型设备。

3.技术攻关项目。

———石墨烯超材料和结构。石墨烯薄膜的图形化是制备超材料的关键技术,哈尔滨理工大学利用CVD法制备出了石墨烯薄膜,利用刻蚀技术发明了石墨烯超结构,在太赫兹电磁波调控方面有独特优势。项目重点突破了石墨烯薄膜的图形化处理技术和太赫兹隐身测量技术,引导其与大面积石墨烯薄膜制备团队合作,联合攻关,力争利用3年时间具备产业化孵化条件。

———大面积石墨烯薄膜。利用CVD法制备的大面积石墨烯薄膜已经完成了实验室阶段的研制,各项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触摸屏和传感器领域应用前景广阔。项目重点解决了批量化生产石墨烯薄膜的装备,同时解决工艺稳定性难题。

———石墨烯超灵敏传感器。我省在石墨烯超灵敏传感器领域起步很早,已经取得了多项居于国内领先水平的成果,但尚有很多难题亟需攻关。项目重点攻克了石墨烯超灵敏传感器的应用技术,鼓励团队和用户单位的沟通合作。

(三)培育做强企业。

1.鼓励科技人员创办企业。重点鼓励和支持我省高校、科研院所石墨烯领域领军人才和团队领办或创办科技型企业,有效利用其知识、经验、成果和社会资源提高创业成功率。

2.鼓励社会资本创办企业。鼓励新材料产业领域优势企业、上市公司通过产学研合作创办石墨烯企业,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中持有科技成果的科技人员参与成果转化和技术入股。

3.积极引进国内外优势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石墨烯优势企业和科研机构通过投资、合资、股权合作等多种形式,在我省创办分公司或分支机构,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4.推动石墨烯优势企业上市。大力引进一批科技创投公司,鼓励和引导其参与石墨烯企业科技投融资活动,充分利用其管理经验、社会资本和充足资金,以推动优势企业上市。

(四)搭建技术服务与产业化平台。

1.建立技术创新平台。面向我省“十三五”石墨烯产业创新与发展需要,建立10个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适时组建黑龙江省石墨烯协同创新中心,积极申报国家级石墨新材料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以支持我省高端石墨烯研发和产业化工作。

2.构建技术服务平台。以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为基础,面向全省石墨烯产业创新与发展需要,适时建立相应的技术服务平台。重点是要建立全省石墨烯专业检测技术服务平台,为石墨烯企业提供技术支持,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充分利用我省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优先开发石墨烯产业创新及产业化的科技资源服务专用模块,建立相应激励机制,以不断提高石墨烯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

3.建立和完善石墨烯产业化平台。充分利用我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新材料产业基地,积极构建和完善适于石墨烯企业孵化及产业化发展平台,以促进石墨烯产业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融合与可持续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黑龙江省石墨烯产业三年专项行动计划联席会议制度,由胡亚枫副省长任总召集人,省政府副秘书长齐峰、省科技厅厅长杨廷双任召集人,省直相关部门、市(地)有关负责人为成员,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推进有关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科技厅,负责联席会议日常工作。

(二)组建专家委员会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设立石墨烯产业发展专家委员会,组织有关技术专家、管理专家和企业家定期召开专家委员会专题会议,为石墨烯产业发展提供建设性建议。根据我省石墨烯产业创新与发展需要,组织有关高校、科研机构和优势企业建立黑龙江省石墨烯产业联盟,加强加快信息沟通,协同创新和优势互补。

(三)优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环境。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协调引导相关市(地)政府(行署)联动,采取市场化手段,引入社会资本,支持石墨烯产业创新团队及其创新链建设,建立黑龙江省石墨烯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搭建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加快技术成果产业化和孵化进度,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融资服务。

(四)加强专项行动计划过程管理。自2017年至2019年初,开展专项计划实施效果评估,对行动计划资金、各类项目及平台进展、具体措施和政策落实效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根据评估结果对行动计划进行动态调整,并加强行动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及个人信用管理。

(五)研究建立石墨烯产品首批次应用示范风险补偿机制。引导石墨烯材料生产企业与下游应用企业加强上下游协作和联合攻关,共同推进石墨烯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和示范应用。示范推广利用石墨烯生产的储能材料、导电材料、导热材料、复合材料、吸附材料等新型产品。

Copyright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福建省云创集成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共建合作:中国协同创新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维护:三明市明网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咨询:0598-8233595 0598-5831286 技术咨询:0598-8915168